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bloomsbutterfly.gif (20179 字节)

浅谈对联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图片


  浅谈对联
  ——在武汉市黄陂区联友聚会上的发言节录
  李南方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关于对联的话题。这是一个生活话题,又是一文化话题;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话题,又是一个富有时代感而常说常新的话题;这是一个很通俗又很高雅、很单纯又很复杂的话题;这是一个实用性很强、又是一个学术很强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我没有作过专门的理论研究,今天这个发言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因此,应当说,我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弄清楚所做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学对联、写对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根据文献记载,对联起源于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字句相对,意义相联,所以叫对联。古人称对对子为属对,也就是配对子,所以对联是一种对偶性文学体裁。
  对联的对偶性从它计数所用的量词就能反映出来。对联不叫“篇”,也不叫“首”,而叫“副”,副就是成双的意思。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的,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后一部分称为“下联”,两部分成双成对,才算是完整的对联。
  对联讲究平仄声律,这一点正是对联的核心要素和最重要的规则之一,所以对联是一种声律文学体裁。
  对联不仅形式严谨,语言精炼,节奏鲜明,内涵丰富,而且字句灵活,长短不限。短联三四言、五七言,长者数十字、数百字,甚至千字以上。这样又可以说,对联是一种便于发挥创造性的文学体裁。
  尽管对联源远流长,应用广泛,但是直到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给它下一个准确贴切的定义;或者说,现存的文字资料中,还没有发现关于对联的定义。在这里,我愿意给出一个连我自己也太不满意的定义:
  对联是一种由声律严谨的对偶句组成的形式独立、意义完整的文学体裁。
  如果这个定义能够被大家接受,那么可以说,它是我这次学习的一大收获。
  任何一副对联,无论长短,其上下联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同时要避免无规律的重字和同义相对,这是写对联必须遵循的规则,也可以说是对联的结构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看,对联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就审美而言,对联既有对称美和整齐美,又有参差美和错落美,还有节奏美与韵律美这样一些特点。而从另外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民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对联还具有更多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艺术的特性。其中包括:
  1.独特性和丰富性
  对联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产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于汉字。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言特征 (尽管存在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但不能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它比较集中地体现和表达了汉字的特色与优点,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只存在于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虽然在个别少数民族文字或外国文字中,偶尔也存在对联现象,但都不如汉字对联完美,影响也远不及汉字对联这样广泛而深远,这说明它充分体现了汉字和汉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因此,对联的独特性也就是民族性。同时它二元性的文体结构(分上下联两部分)形式,在中外各种文学体裁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所谓丰富性,不仅是指对联本身种类繁多,百花齐放,而且是指它与多种艺术紧密关联,与诗词文赋,与书法艺术,装饰艺术,与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融合,这是其他一些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
  2.实用性与欣赏性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若结合汉字的书法艺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它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入百姓之家,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而无论是张贴、悬挂,还是通过其他媒介传播,无论观赏还是阅读,好的对联都能赏心悦目,给人以别样的精神享受。
  3.通俗性和高雅性 
  对联雅俗共赏,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能像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这种奇妙的合一,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那样,有一种放不下的架子,对联易学、易懂、易记,一般作品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对联俗可大俗,雅可以大雅。对联固然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是作为艺术,它博大精深,没有止境,没有穷尽。
  4.严肃性和游戏性
  严肃的对联,可入帝王宫殿;戏谑的对联,可入新婚洞房。下面这两副对联就是例证。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
  皇图千祀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乾清门?康熙)
  十八年前不谋面;
  二三更后便知心。
  第二副对联是一副旧时的婚联。有人说这是一对新婚夫妻的对话。联句工整精巧、自然朴实,生活气息浓,而且诙谐。
  无论怎样严肃的话题,对联往往可以可以把它写成笑话。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它这样写道: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一对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写了这副对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相信那真是他们夫妻的对话。
  由于作对联既是文学创作,在特定情形下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的工具。其中,纯粹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诸如 “鞭 打 黄 牛 背;棍戳黑狗牙。”、“母鸭无鞋 空 洗 ;公 鸡 有 髻 不 疏 头。”之类,它们既无聊,又不乏幽默机智。
  还有一些对联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想构撰写而成。如同音异字联“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上联:「 饥鸡」同音,「盗稻」同音,「童筒」同音上联:「暑鼠」同音,「凉梁」同音,「客咳」同音。)拆字联“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上联拆「冻」、「洒」字。上联拆「切」、「分」字)。
  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说:
  王老者一身土气;
  王老头对道:
  朱先生半截牛形。
  秀才默然。
  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拆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拆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纯粹的游戏文字,只有技巧而内容空洞的对联,我一般不读,自然也不研究、更不写作。我同时认为,写好对联的真工夫首先不在技巧,更不在那些五花八门而又不入流的刁钻小技,而在从正道入门的真学问,真见识和高雅的趣味与不断开拓境界。
  5.传统性与时代性
  对联是传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时代的对联在形式上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在内容方面,不同时代的对联却有或多或少,或微妙或显著的变化。不同时代的对联,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生活气息,精神风尚与发展痕迹。
  这说明,事物总是发展的,艺术总是发展的,任何时代,艺术都要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随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艺术才有活力,才能焕发青春。对联当然也是这样,也需要代有才人,各领风骚。
  前面说过,对联既有文字声律的约束,又有句式篇幅的自由,既是独立的文体,又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兼综性。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发议论,可以讲哲理,可以用典故,可以作谐谈,可以喜笑怒骂,可以哀伤歌哭,可以写成诗,可以写成词,可以写成曲,可以写成赋,也可以写成散文,作者有什么笔调,有什么风格,有什么学识,有什么技巧,尽可以用上去,使出来,任凭各显神通,各尽所能。
  不过,既然对联的写作要求文字工整,平仄和谐,精巧凝练,要求平稳妥当,恰到好处,要求准确切题,针对性强,不可移易,要求新鲜别致,新颖脱俗,要真正做到这些,使其富有独创性与超越性,也并不那么容易。对联的艺术根基在于诗词文赋,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要写出上好的对联是有困难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多思,多悟,不断提高。
  这里我想多说几句。对联在词性词类方面要求对仗工整,这是对联的必备条件,没有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同时俱备很强的语言驾御能力和文字修饰技巧。否则动起手来捉襟见肘,搞不成事,或者死读书,按照套套来写。比如说,《声律启蒙》上讲:“沿对岸,异对同,白叟对黄童。”《笠翁对韵》上讲:“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于是照葫芦画瓢,凡是“沿”都对“岸”,凡是“大陆”都对“长空”,那就糟了,那世界上就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对联,有也只是学徒,只是仿制品。这是笑话,是说学习写作要善于活用。
  前些天,我读一个著名书法家的博客,他写了几副名胜长联。我在他的博客上发表评论说:“大观楼长联是第一长联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是因为它具有开创意义。以后的名胜长很多比它长,可是都落入了套子:都是东什么,西什么,南什么,北什么……创造性大打折扣,甚至让人不想读,贵阳甲秀楼长联是这样,青城山天师洞道观长联是这样,其他许多长也跟着这样。因袭相延,不另辟蹊径,不别树一帜,没有创新性,没有发展,艺术很难成立。”他很赞同我的说法,回话说:那些对联“尽管字数多少有变,其形式则还是孙髯翁的模样!”
  大家知道,汉语的词汇量很大。《佩文韵府》收录“韵藻”约40万条,《汉语大辞典》收录词语38万多条。就是说,我们缺少的不是词汇,而是如何学习,如何运用。构成全世界任何美妙音乐的元素,都不外乎1、2、3、4、5、6、7七个音符,可见同样的元素在于运用之妙。 
  对联艺术有许多需要探讨、需要研究的问题,我的发言十分粗浅,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最后我要说,黄陂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好山好水,有钟灵毓秀的土地,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多姿多彩的风流人物,还有《黄陂诗联》这片诗词楹联的艺术园地。我祝愿家乡艺术繁荣,文化大昌盛!祝愿家乡的诗词楹联艺术家们高举着诗词楹联的灿烂旗帜,走向全国,登上诗词楹联风光无限的艺术高峰!

2.jpg (7170 字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