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bloomsbutterfly.gif (20179 字节)

也说《杜宇啼痕》的精妙处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图片


  也说《杜宇啼痕》的精妙处
  杨采华

  初读《杜宇啼痕》绝句百首,顿觉清风扑面,田野气息袭人,使我神清气爽,大有回归自然怀抱之快感。
  王英先生是浠水农民,也是全国知名的农民作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和浠水另几个农民作家的作品多次被翻译为外国文学并一版再版,因而受到周恩来等领导的接见。
  改革开放后,王英先生一改新诗创作之路,大有乡人闻一多“勒马回缰作旧诗”之勇气,并经多年斩杀居然开辟了一条将新诗创作技巧融入旧体诗的创作新路子,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在《杜宇啼痕》百首绝句中,王英先生匠心独运,思如涌泉,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创作技巧和启迪,他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真正让人领略了将山歌俚语融入诗词中的无穷魅力。
  如《三角山雨》:
  “千年古话说稀奇,世代山家未解迷。山上骄阳山下雨,一条牛背隔东西。”
  这是典型的一首化俚语为神奇的绝句,在江南、在长江中下游域的夏季经常有这种太阳雨的现象发生,生息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长期以来也就司空见惯了这种夏雨隔牛背、东边日头西边雨的现象,却没有追问这种自然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可诗人提出了思考,并以图画形式将这一自然现象描述下来。
  如《鱼鹰》:
  “蓝天有翅不飞翔,偏落渔舟自作殃。日捕银条千万两,主肥鹰瘦水长长。”
  诗人着眼于现实生活,在将现实生活提升为艺术作品时,又赋了无穷的艺术生命力。在这首绝句中,诗人仍沿续了一个古老的命题:剥削者的豪富来自被压迫者的贫穷。可诗人不着一个“怨”与“恨”字,只无奈地说:“主肥鹰瘦水长长”。当然,诗人在诗中并不是一味地鞭笞现实生活中的黑暗面,诗人在诗中仍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面向充满阳光的未来,礼赞生活。
  如《无题》:
  “阳关未必尽平川,哪见长嘶不下鞍?天命违时须勒马,春风得意再扬鞭!”
  诗人告诫自己,同时也告诫读者:人的命运多舛,但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奋起。如是,诗人又鼓励自我……
  如《雪竹》:
  “虚心向上雪偏欺,数日弯弯未着泥。总信天公容我直,一朝日出再扬眉!”
  这是何等气概,这是古今咏竹中的上品之作。诗人不是在写竹,是在写自已,写那些如同作者一样处于命运转折之中的同仁。“总信天公容我直,一朝日出再扬眉”。这其中孕育着雷霆万钧之力,有如即将喷薄的岩浆。
  如《自嘲》:
  “诸君莫笑老须眉,我爱诗河问汛期。大浪淘沙寻奥秘,真金终属弄潮儿”。
  诗人对诗创作的执着,近乎偏倔,他不在乎旁人的指指点点,他相信诗河的汛期即将到来,礼赞自然,歌颂新事物,新形势下我国的诗歌将汇成浩荡的诗的河流。
  “我爱诗河问汛期” 这句诗发人之所未发,它必将永垂诗史。诗人热爱诗,热爱生活,更热爱辛勤造福于社会的人。
  如《惊蛰》:
  “惊雷擂醒蛰酣迷,蛙鼓催耕犁耙飞。热烈春光眠不得,一吟一字一声锤”。
  春色满眼大地复苏,“热烈春光眠不得”,蛙鼓催耕,诗人催耕,热火朝天的春耕图中犁耙飞,这是诗人对劳动者勤劳的礼赞。
  如《采茶》:
  “纤纤指动一山春,茶篓深深按满情。临嫁出勤抒别礼,常留谷雨好清心”。
  尽管诗人以方言入诗有些别扭与难懂,可“纤纤指动一山春” 之句无疑是语言高度锤炼的佳作,到达了超凡脱俗的境界,真有千金难易一字之妙。
  如《三角山雾》:
  “初看点点白沙鸥,眨眼平湖荡绿洲。一笑未成山不见,朦胧仙境鸟啼悠”。
  大凡描写高山浓雾的诗词,他们都跳不出山雾如潮的窠臼。可王英先生描写三角山的雾,却从静处着笔,先前的天色是亮丽的,初起的几缕雾如同蓝天碧水中的点点沙鸥,渐起的雾裹住万山翠绿,绿树摇曳平湖荡漾。却在一笑未了之间,山没了,大雾笼罩了天地,诗人所能感觉的惟有鸟啼声。全诗递进推陈,层次分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嫌不足之处即鸟啼山更幽,而不是鸟啼悠,会于全诗意境不合。 
  在王英先生《杜宇啼痕》的绝句百首中,他运用高超的哲理思维锤炼出许许多多的警句、妙句,这既引人深思和智慧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如:“幼稚不知天地大”、“几帧讲稿玉蝴蝶”、“如女初妆羞且渐”、“有志高瞻杖几重”、“几笔摇来岸柳烟”、“几树经霜悲壮丽”、“一水潺潺唱古谣”、“旧服重裁又是新”、“飞扬马尾总奔腾”、“初看弦上浪泱泱”、“富于笔墨死于贫”、“空将垂线作黄昏”、“百首诗成千滴血”、“紫竹竿长挑日轮”、“远去涛声转笑声”、“四面炊烟谁挽客”、“心儿荡荡作船划”、“遥叹儿魂松下泠,留人炉火也生寒(《望乡》)”、“寒流信是桃花水,视死如归诗一行”、“挣得几元捐爱意,釜中挪饭济人无”、“忽听主人楼上笑,畜牲随富也登天”、“野荡不收门票进,荒鸥陪笑两三声”。这些诗句有讽刺、有歌颂、有鞭笞、有揶揄、有哭泣、有狂歌;喜笑怒骂浑成佳作,令人读罢,回肠荡气。所以概言之:《杜宇啼痕》是一卷民歌与律诗结合的成功典范之作。
  诗人的遐思在向往中迅驰,但其着笔点却紧贴现实生活,着眼处是广大乡村及熟悉的自然环境。于是,王英先生《杜宇啼痕》的绝句中总荡漾着一股山野清风,读着、读着,让人沉浸在梦游般的朦胧世界。
  在《杜宇啼痕》一书问世时,王英先生己是80余岁的老人,可他的童心不泯,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讴歌社会变革,描绘乡村新貌,运笔不辍。在《雁声》中说:“忽听蓝天雁一声,鬓毛又白几多根。何须秉烛闲游夜,倚写红枫二月春”。从听觉到视觉、从过去到现在,一年一度大雁南飞,人生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可流逝不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壮志情怀。在病中,王英先生的创作热情不减,他这样说:“一病垂危似欲终,心将余愿化天鹏。九重若赐行吟阁,还写千秋不落红”。这是何等的超然、何等的豪迈,他视诗歌创作为生命,高于生命;尽管生命终止魂归天界,仍将继续他的创作。
  总之,诗人的灵性和感悟造就了他的坚韧品格和艺术创作的火花,以致他能成为出类拔萃的农民诗人、并成为新旧诗坛上的一棵长青不老松。

  林明金
  振成楼里话佳联
  7月初,笔者有幸到福建永定洪坑土楼参观,多方了解了堪称土中的精品,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振成楼以她内部空间配置最精彩的内通廊式圆楼,其模型在美国洛杉矾与北京雍和宫模型并列展出,令海外人士惊叹不已。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楹联是极具特色的装饰之一,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中的重要体现。振成楼中的楹联更是如此。纵观和品读振成楼的楹联,让人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楹联艺术的殿堂,使人陶醉不已,久久不愿出来。
  振成楼大门两边和大厅石柱上的一幅楹联,既是楼名含义的注释,又表明了楼内居民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
  如大门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石柱上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
  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两幅楹联从正面落笔,既是警策,又是劝勉。大门联意为不论是国是家,都要遵纲守纪,才能造就成德才兼备之人。石柱联强调了孝、悌、勤、俭四字是兴家立业的根本。民间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家族才有好声誉,这是为人方面;做事首先要在勤奋、节约两方面做起,个人勤劳奋斗,量力而出,积小成大,最后终成一番事业。
  又如振成楼内楼门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联语浅显明白,通俗易懂,此联同样从正面落笔,教育后人,学习好榜样,德育为先。通过读书,且读好圣贤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样,才能为国为家做好事,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用眼睛善于发现,以学习身边好人好事,通过立志、奋斗、干实事。今天我以土楼为荣,明天土楼以我为荣,成为别人学习榜样,相得益彰。
  振成楼内嵌“振成”二字的楹联还有:
  振刷精神,担当宇宙;
  成些事业,垂裕后昆。

  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大丈夫不可无此气慨;
  成一代完人,作万世师表,士君子皆应有是胸怀。

  振刷精神,功参妙谛;
  成就福德,果证菩提。

  以上四联,第一联乃特邀清末大书画家李瑞清所撰,深受清末禀生林逊之喜欢。
  第二联明显化用明代顾宪成书于东林书院大门的那副脍炙人口的励志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勉励自己和儿孙毕生振作,时时努力,只有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关切,才能把治国平天下落到实处,发挥效用。第三联采用句中自对的方式,上联前二分句引用西晋大诗人左思《咏史》里的名句,下联前二分句则有诸葛亮《出师表》的抱负。第四联是林逊之晚年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老了以后已不再有壮年时的雄心壮志,而一心向佛了。
  在振成楼楼外两侧,各建一座半月形的耳房,名日“醒庐”。也有两副嵌名联,分别采用凤尾格和鹤顶格:棒喝一声,尽把众生唤醒;胸罗万象,直将天地为庐。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读以上两联,让人觉得:林逊之作联的不同年代:即一壮年,一晚年;思想境界也迥然不同:一豪气冲天,一心仪我佛。真可谓天差地别,判若两人。特别是次联表现作者回归大自然,不再受世俗羁绊的啸傲林泉的隐者吧!
  在振成楼读嵌名对联让人回昧无穷,读不嵌名的对联让人百看不厌。在这里我选较有韵味的几幅,以解读者之馋: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此联引用春秋时期典故。倪宽孩时在乡村,家境贫寒,无法上学,跟随父母田间劳作,休息时将借来的书读上一番,日以继日,年复一年,终成人才,为国家之栋梁。联中“带”字,楼主林逊之先生特地请人临摹草书,字王“带",字中有字,微妙无穷,成为该楼独特的文化现象。
  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
  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种些菜,莳些花,就本地点缀风光,足以明其志;
  发一言,行一事,省吾身无惭衾影,庶不负所生。

  有图史,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
  无官字,无言责,时事不问不闻。

  花开东院,竹茂西园,最怡情无过莳花种菜;
  画抚南宫,书临北海,真乐处莫如作画读书。

  世变十年,沧桑屡易;
  园荒三径,松菊犹存。

  风吹竹径声偏冷;
  月照花丛影亦香。

  以上六首对联,都是林逊之先生自己所撰。其中第四首最富有书画气息与田园趣味的是“花开东院画抚南宫”一联。南宫指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他所创立“米点山水”名扬天下。北海则指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因曾官居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该联对仗极工,且句中自对,分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饶有趣味。有花有菜,有书有画,多么怡情快乐的事哪,真正让人心旷神怡,心仪心醉!再细读末联,我们马上会想起“曲径通幽"(《世说新语》、“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或“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等千古名句。但再细品则会发现更多的是林逊之个人的色彩和笔触。“竹径”自然让人感受到“曲径通幽”的幽清静谧,可一阵风来,吹过竹梢翠叶,挟带着分明的瑟瑟叶声,越发衬得幽径岑寂清冷,则竹虽高标劲节,却也不免“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所以有“偏冷”感。“月照花丛”,清香盈溢,这美景良辰,感受却可因人而异。这里而有“偏冷”之感的林逊之,面对“月照花丛”却无心赏花,独有意怜“影”;明明花香盈鼻,却移香别恋于影子。曾经豪情万丈的林逊之,现在不得不归隐林泉。同时我们透过这十四个字的联语,不依稀捉摸到了它脉搏的跳动么?
  限于篇幅,笔者手中现存的百余首佳联就不能一一作以介绍和解读。总之,游览振成楼,人们不仅被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建筑艺术所陶醉,同时还被各种妙趣横生的不同佳联所吸引。客家文化则集中体现在土楼中无处不在的楹联中,优美的楹联跟优美的诗词文章一样,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楹联尽管长短不一,但无不对仗工整,或句中自对,或用典精当,或口语化格式;写景状物,如诗如画;议论精辟,发人深省;抒情达意,直出胸臆。既赏心悦目,又让人细细品玩;既启迪智慧,又陶冶情操。真可谓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振成楼的楹联总的还是立足教育子孙后代,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进取,如何成才;虽有时代局限,但在百年后的今天,对我们仍然有极为深刻的激励、训诫和警策作用。

2.jpg (7170 字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