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bloomsbutterfly.gif (20179 字节)

辞赋浅谈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图片


  辞赋浅谈
  潘安兴

  诗词创作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繁荣之后,新一轮辞赋创作又春潮动,以《光明日报》为导向,推动《百城赋》专栏,代表着又一轮国学复兴的文化高潮,高手迭出,新秀脱颖,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为此,特将个人浅识,作一介绍:
  赋是最能体现汉语语言文字特点的,也是最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文体之一。它取材广阔,细大不拒;讽颂兼及,朝野咸宜;用途广泛,无所不包。体制不同,各有擅长。历代文人无不从赋中汲取养分。赋既见文采,又呈现学识,在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而独特地位。
  一、赋体概述
  在中国古典文学各种体式中,赋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韵体文学。它亦诗亦文,既有诗的整齐句式,音韵和谐,又有文的杂散式和行文气势;它又非诗非文,既不像诗那样含蓄简炼,又不像文那样纵横不拘和非关吟诵。妙处就在诗与文之间,不允许以诗代赋,也不允许以文代赋,辞赋必须押韵。
  (一)形体要素
  其一,以设辞问答式开展内容,安排素材。虚拟人物问答,先由提问,继而作答,就事论事,以所述事物作进一步猜测与发挥,最终揭示描述的对象。
  其二,以韵散相间的句式。散句用以叙事,引启转折和归结;韵语用以描写形容,铺陈主体。各司其职,配合使用。
  其三,赋中对偶。对偶句是骈体赋文的基本句式。对偶句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字数相等。即上下句字数完全相等,上句几字,下句几字。如“独角兽”对“比目鱼”;“桂林无瘴气”对“柏署有清风”。二是意义相关:上句与下句意义相关联,但不能相同,如“满岷峡之巨浸,导洞庭之洪波”﹝明?任家相《黄鹤楼赋》﹞。三是词性相同。上下两句各个位置的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腾王阁序》﹞。四是平仄相对。上句为平或仄,那么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就用仄或平。如“晨飞绝壑,暮起长汀” ﹝唐?杜甫《雕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虽自负,去若无形(同上),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以对仗工整、句子整练的四六言形式,讲求骈四俪六。故必须讲求格律、对仗。虚对虚,实对实。典雅工丽,不允许加入俗词俚句,不能写成鼓儿词、快板和顺口溜。
  (二)艺术特点
  一是不歌而诵。赋虽不歌,不能被管弦和形诸舞容,却保留了诗、辞的用韵和音节,尤其适合于诵读,并给人以听觉享受。
  二是铺陈其事。赋的铺陈兼及时间与空间,能如一张大网,能笼罩表现对象的各个方面。
  三是注重体物。所谓体物,就是描写,再现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物,追求文采,取诗文之长,又为所制。
  四是句式不限,篇幅长短不限,形式自由,可记叙议论,写景抒情。
  五是贵在虚设,驰骋想象,以无为有,虚构情节,引人入胜。有言外言、味外味,收到一唱三叹之艺术效果。
  (三)音韵特点
  一是韵脚灵活,随文而定。可一段一韵,也可以一段几韵或一韵到底,灵活变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助词。用“兮”的最多,亦有用“些、只、猗、也”等助词的。
  二是韵不一定在句末,多在虚字煞尾之前押韵。
  三是与诗一样,通篇原则上不能重韵。
  四是讲究平仄。在押韵上,要用平韵与仄韵分押。骈赋用对偶句,偶句平韵,奇句仄收;偶句仄韵,则奇句平收。奇偶句押韵不能同平同仄,必须平仄错落。强调音节浏亮,语言流畅。
  (四)赋的结构
  一是有的赋前有序,赋后有乱。乱者,总结篇中的中心思想,相当于文章的结束语。后之赋,多无序,无乱,但仍分三部分,开头、主体和结尾。
  二是强调气势,讲究气势贯通,韵味盎然,章法严谨,描写细腻,紧紧围绕中心组织内容,说理性强,精于遣词造句,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为中心服务。
  二、赋体沿革
  (一)先秦是我国辞赋的发轫期,又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据《汉书?艺文志》载,这一时期辞赋作家有四人,辞赋作品五十五篇,其中屈原二十五篇,唐勒四篇,宋玉十六篇,孙(荀)卿十篇。南国幻境,楚地巫声。运用神话题材与夸张手法,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先秦辞赋的一大特征。屈原的《离骚》被举世公认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汉代是我国辞赋的发展期,汉赋又称为“一代之文学”,是两汉文学的总代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杨雄的《长扬赋》都代表汉大赋,确立了铺张扬厉大赋体制和所谓“劝百讽一的写作传统,在汉赋发展史上占据极其重点的地位”。另外,汉代名赋还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班彪的《北征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都对当时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丑恶现实进行揭露批评,颇具感染力。稍后弥衡《鹦赋赋》,则开创抒情言志、写景咏物之先河。
  (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的转变期,是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的六人及曹氏兄弟都有赋作传世,杨修、繁钦、丁仪、何晏、卞兰均活跃于当时赋坛。推动了当时抒情小赋的繁荣,标志着由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完成。西晋时期左思《三都赋》,潘岳《藉田赋》,成公绥《天地赋》,傅玄《元是朝会赋》,阮籍《东平赋》、《大人先生传》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陆机《叹逝赋》、《吊魏武帝文》,庚阐《杨都赋》、《涉江赋》,使咏物抒怀成为赋家创作主题之一。南北朝时期,傅亮《感物赋》、《片思赋》,谢灵运《盛时赋》、《归途赋》、《伤己赋》,鲍照《芜城赋》、《伤逝赋》,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风格题材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开拓,使辞赋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生命力。
  (四)唐宋为我国辞赋的高峰期,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代。据《全唐文》统计,有辞赋流传的作家达五百四十四人,作品数量超过二千篇,在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唐赋的繁荣。唐代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日臻完善,并出现了许多律赋作家。唐赋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鸿篇巨制,如卢肇的《海潮赋》,李庾的《西都赋》、《东都赋》,也有短如四言八句,如李商隐的《虱赋》、《蝎赋》,柳宗元引入檄文写法的《骂尸虫文》。唐赋的语言丰富多彩。杜甫的《三大礼赋》颇具古韵,骆宾王的《荡子从军赋》、王勃的《春思赋》,语言绮丽,王绩的《游北山赋》以白描见长。岑参的《招北客文》则是山川形胜的杰作。经过骈赋、律赋之后,唐赋又转而向散文方向发展,形成不同汉代大赋的新散体赋,即文赋。宋赋在唐人的起点上,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在体制上也有新的发展,语言上也有了创新,出现了大量的说理为主、寓意深刻的作品。大都以议论为主,抒发作者感慨,寄托个人情趣。张咏的《声赋》,狄遵度的《凿两江赋》,崔伯易的《感山赋》,苏轼的《屈原庙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属此类。而司马光的《交趾献奇曾赋》、邵雍的《洛阳怀古赋》、王回的《爱人赋》则更接受了韵语论文。宋赋在题材上,对楼台亭阁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范仲俺的《秋香亭赋》就是早期代表。宋赋朝着内容重理趣、语言重平易、对偶对长联及散文方向发展,而律赋写得较好的作品,只有秦观的《郭子仪单骑却虏赋》这样的凤毛麟角了。
  (五)元明清辞赋的发展,仍然呈现一定特征,也出现过若干创作高潮,更有值得一观的代表作。据光绪十四年(1888年)鸿宝斋主人所辑《赋海大观》,收赋二万篇,其中明以前赋约五千篇,清赋则在七千篇以上,总数超过此前各代赋作数量总和。《历代赋汇》就录有元代一百二十八位赋作家,三百二十三篇作品,明代三百六十九位赋作家,七百三十五篇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能上都有创新。直到清末金应麟的《哀江南赋》、章炳麟的《哀韩赋》、《哀山东赋》,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写得惊心动魄。而清代律赋用韵方而苦心经营,甚至以数字相对,构思争奇斗巧,出奇制胜。
  三、赋体分类
  赋的创作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在体制上不断发生变化。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划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类。这个分类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赋在不同时期体制的变迁和特点而被后世学者认可。
  (一)古赋
  古体赋从体制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骚体赋,二是散体大赋,三是小赋。骚赋以楚辞为基本格调,乃一切赋体之祖,对后世影响极深,远非汉赋所能比拟。散体赋指汉赋。汉代大赋在题材上以描写宫殿、游猎、山川、京都等宏大事物为主,在主题上以夸耀帝国声威,并对帝王将相歌功颂德为主。汉赋中的骚体是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并以赋名篇的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怀》、班彪的《北征赋》等。汉代的小赋是能篇押韵的韵文。韵文句式,有的呈单一四言,隔句押韵,也用三言、六言、七言,有的则以“楚辞”句式加四言组织全篇。小赋从内容上分成两类:一是专门歌咏一个事物称为咏物小赋,如杜乘的《柳赋》;二是以抒情为主的抒情言志为主的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
  (二)俳赋
  俳赋又称骈赋,是在古赋基础上发展深化出来的一种新文体。骈赋的主要特点就是讲求字句的工整对仗,音节上的轻重协调。在此以前,古赋也有对仗句,如班固的《两都赋》“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张衡的《东京赋》“声如风游,泽从云翔”,亦偶尔出现。魏晋以后,使用对偶句亦逐渐多起来,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陆机《三都赋》“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之缨缴,而附层云之凌。”从以上这些魏晋时代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句式上追求整体、排偶的风气已经形成;单句与长隔句对,对作品中已随处可见,屡见不鲜了。到了南北朝时期,对偶工整、辞藻华丽、奇巧的徘赋就成了大多数赋作的主要体格。沈约的某赋作,对偶还讲究平仄单律,庾信的《小园赋》甚至采用标准的四六对,标志着骈体赋的定型。
  (三)律赋
  律赋是在六朝的徘赋基础上变化而来。律赋在格律方面即平仄对仗、用典方面要求更为严格,还要限韵、限题。主要是指为适应唐宋科举考试而产生的一种既讲究对偶,又限制韵的新赋体。律赋的特点一是讲究对偶,又限制音韵的新赋体;二是讲究平仄音韵和谐,以八韵为常,四平四仄。律赋一般限定字数,很少有超过四百字的。关于限韵,王勃的《寒梧栖凤赋》以“孤松月夜”为韵,王起的《五色露赋》以“率土康乐之应”为韵。所谓限韵、次韵,就是依次将所限韵押于每段句尾,所限韵字嵌于赋各段中,依次构成全赋。到了中唐时期,限韵的律赋作品大量涌现,著名的诗人王起、白居易等,都是当时律赋名家。宋代也以赋取士,习作的人非常多,科举考试改用文赋,作律赋的风气才停顿下来。
  (四)文赋
  文赋亦可称散赋,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影响下出现的。文赋的特点是打破俳赋、律赋的对偶,用韵方面的限制,趋向散文化。文赋的特征,一是押韵方式比较自由,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有的三四句才押,韵脚不一定在句末,往往在虚词前而押韵。二是篇中也用一些对偶句,但只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没有用雕琢造作的痕迹,不像俳赋那样刻追求。三是讲究章法气势,也有铺陈特点,但克服了生僻堆砌辞藻的毛病,追求生动、清新流畅、富有诗意。四是也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句式以散句为主,亦夹了四字句、六字句。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并不排斥骈偶句,在文章中偶尔用之,不像俳赋那样追求声色华丽。

2.jpg (7170 字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