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梁羽生先生·先生传下卷

 


  1984年9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携《梁羽生系列》赴新加坡参加国际图书展,梁羽生应邀随行,在中华总商会礼堂为读者签名,随后应当地文化界邀请,在南洋客属总会礼堂主持专题演讲“从武侠小说到历史小说”,听者济济,接着又应新社和南洋学会等社团邀请,作了“武侠小说与现代社会”的专题演讲。这两次演讲分别于同年的十月八日晚和十五日晚由新加坡广播电台播出。同年10月,广州《羊城晚报》开始连载《七剑下天山》。11月,北京的风雷京剧团将《萍踪侠影录》改编成京剧演出。12月,梁羽生应邀赴北京参加全国第四届作协代表大会,那是“文革”之后正规作协停了很久之后的第一次开会,当时有千余名代表出席,其中不乏冰心等知名作家。梁羽生是港澳组的,和广东组并在一起。当时有一位他很尊敬的学者提出:“武侠小说算不算文学?”这位学者批评了《羊城晚报》上的《七剑》连载,认为大型刊物是不应该登武侠小说的。虽然他不知道梁羽生是谁,可恰巧梁羽生就坐在他背后,于是梁羽生站起来说:“我就是那个小说的作者。”那位学者便说:“我是不看武侠小说的。”梁羽生又说道:“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什么叫文学?请你给个定义。”梁羽生提出的论点是,“不能说历史小说就比文艺小说高明,也不能说文艺小说就比武侠小说高明,小说好不好不是由形式而是由内容决定的。诗歌是不是一定高过散文呢?主要还是取决于作者的文学修养。拿小说来讲,要写出典型人物,那请问武侠小说就不能创造出典型人物吗?”该学者登时哑口无言。此后该讨论小组内,谈及武侠小说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武侠小说的“禁区”虽然尚未明文开放,亦算得是官方默许的开放了。大陆也因而掀起一个武侠小说的高潮。散会后,有朋友对梁羽生说,“这回武侠小说总算是登上大雅之堂了”。对于朋友的话,梁羽生做了如此答复:“不错,这个‘堂’虽然不是某个‘大雅君子’的私人之堂,但却是集中了全国著名作家的会堂,足够分量称为‘大雅之堂’的。”(《与武侠小说的不解缘》)

  1985年元旦之际,因大陆盗版猖獗的缘故,梁羽生不得不在《文艺报》发表声明,指出大陆得到自己授权的只有《羊城晚报》等七家杂志,其他皆为盗版。但虽是盗版,其实亦颇可反应一个作家受欢迎的程度的。

  1986年3月,著名作家聂绀弩在北京逝世。同年四月八日,北京文化界的朋友给这位老报人开了个追悼会,许多知名作家都送来挽联。梁羽生当时正在澳洲雪梨,从报上得知他的不幸消息后,悲怀难抑,便即写了一副挽联,寄给北京《文艺报》,却直至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五日方才刊出,不知是何缘故,如今也只得按下这桩悬案待考。联云:

  野草繁花,香岛难忘编后话;

  微醺苦酒,京华犹剩未残棋。

  下联之中,“微醺苦酒”句出自他的《淡淡的血痕中》题诗,“苦酒微甘酌与人,非醒非醉但微醺。”后半句则是一个故事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聂绀弩回到大陆,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做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可到了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刚开始时,他就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北大荒,从此他和梁羽生也就音讯断绝了。一九六二年政策比较放宽,聂绀弩被获准回北京养病。那年恰好梁羽生到北京旅游,靠朋友的安排,才能和他见上一面。聂绀弩虽然录了几首“近作”给梁羽生,但他对自己的经历讳莫如深,梁羽生也不敢多问。二人匆匆一叙,别后也仍然不敢通信。直到文革结束,聂绀弩被平反后,他们才敢恢复通信。而聂绀弩那批“近作”,则被梁羽生珍藏了十多年,直到“四人帮”被打倒之后,才将其手稿在书刊制版刊出。

  聂绀弩曾经写了一首七律,题目就叫《赠梁羽生》,诗曰:

  武侠传奇本禁区,梁兄酒后又茶余。

  昆仑泰岱山高矮,红线黄衫事有无?

  酒不醉人人怎醉,书诚愚我我原愚。

  尊书只许真人赏,机器人前莫出书。

  虽然是打油赠友,但他对梁羽生小说的欣赏喜爱之情,却也跃然于纸上。

  该年6月,梁羽生退休,但此次退休并没有产生像“封笔”那么大的影响。毕竟,在大众的眼里,梁羽生首先是一个武侠小说家,其次才谈到他别的身份。

  1987年的春天,梁羽生第一次回到了已别离数十年的家乡、广西蒙山县。途经梧州游白云山时,梁羽生兴起口占一诗,道是:“四十二年归故里,白云犹是汉时秋。历劫沧桑人事改,江山无恙我旧游。”

  二月十五日,梁羽生抵达蒙山,次日清晨已有《南宁晚报》的两位记者崔注后和陈设来访。这二人乃是前一天得知消息,乘搭特快夜车先到桂林,深夜再换乘小汽车到赶蒙山专访梁羽生的,其拼搏精神直是可与香港记者相比美了。当二人问及他的回乡心情时,梁羽生便把这首诗抄录给了他们,算是“独家”,不枉二人跑这一趟了。其实他回乡的心情万缕千丝,自己都不知从何说起,此诗也只能勉强作个概括而已。

  “阔别”四十二年,蒙山的面貌当然大大不同了。想当年梁羽生离家时,除县城外,乡镇都还未有电灯,如今电力已是送至农村,连普通农家都有电灯了。公路的修筑也很不错,以前梁羽生到外婆家要翻过一座山,走七十多里山路,清晨动身,入黑才到。现在行车时间只不过半小时。当然,若和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那还是差得很远的,例如县城的电灯,也只能开到晚上十一时,自来水的供应也不足。“从纵的方面说,进步很大;从横的方面说,差距也很大。”这便是梁羽生对蒙山建设的整体观感,他曾在蒙山县政府的座谈会上坦白说出来。

  蒙山的建设,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蒙山县立中学,一是蒙山制药厂。先说蒙中,梁羽生在蒙中读书时,只有初级中学,学生百多人。现在则是兼有高级中学的“完全中学”了,学生更是增加十倍有多,有一千多了。图书馆的规模就甚可观,有图书十多万册。其办学成绩在全国也是有数的,中央电视台曾有一辑纪录片介绍。而蒙山制药厂更是从无到有,而且颇具特色。它的产品中有若干种的主要成分是从野生植物“绞股蓝”提炼的成药,对高胆固醇和老年慢性气管炎有显著疗效,目前还在试验阶段中。还有一种是对肝癌、肺癌、食道癌等等癌症有一定疗效的。据厂长李广荣君说明,目前在临床实验阶段中,已有了颇多疗效良好的病例,但要等待专家的验证之后,方能“正式推出”。(本段部分文字摘录自《还乡小记》)

  书归前传,话说梁羽生这次回乡,恰值蒙山文笔塔重建竣工。这文笔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一七六二),供奉“奎星”,故又名文奎楼。此塔屹立于城郊鳌山之巅,踞山傍水,为蒙山第一名胜。梁羽生应邑人之请,为蒙山文笔塔题一联一诗,均用嵌字体。其联云:

  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扩心胸,看乡邦又翻新页;笔势凌云,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

  “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是用陈兆庆题黄鹤楼一联(此联评介见《古今名联谈趣》)成句,不过命意却不同。梁羽生是因为旧日文笔塔的楹联多是从“奎星”(俗称“魁星”,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奎宿”。在中国神话中是主管文章盛衰的神)着笔,不离功名利禄思想,故反其意而用之,意即有功名利禄思想者即非“真才人”也。

  其诗则云:

  蒙豁虑消天地广,山环水绕见雄奇。

  文人骚客登临处,笔健诗豪立志时。

  首句反用杜诗“忧来豁蒙蔽”之意,人之所以有忧虑,从内在因素说,多是由于事理未能通达,因“愚蒙”而起的“障”;从外在因素说,亦可能是受“蒙蔽”所起。不论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蒙豁”自能“虑消”也。又因为文笔塔的命名乃是由主管文事的“奎宿”而来,故“蒙豁”云云,亦含有提倡文教,使得民智大开,而令愚蒙顿豁之意。

  该年9月,梁羽生“老来从子”,与夫人移居澳大利亚,于雪梨(悉尼)择了一处清净地方住下,想看看书,修订一下旧稿。这个时候,他的小说版权已经都交给了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了。也是这一年里,梁羽生应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之请,以燕颔格(即上下联中第二字)撰了幅嵌名春联,道是:“每天读好书;此地有良伴”。联语俗中见雅,淡处现浓。后来梁羽生又将这幅对联补了几笔,题在了自己书斋,谓有好书与良伴乃人生之最乐也。那对联改后乃是:

  每天读好书,乃真乐趣;

  此地有良伴,大可神交。

  话说回来,为什么梁羽生偏偏选中了澳洲隐居呢?原来,此时梁羽生的身边只有老伴,三个孩子都已各奔前程。他的长子在澳洲任会计师,次子在美国获学位后赴加拿大工作,三子则刚从香港取得学位,现正周游列国。他在澳洲定居的长子曾多次来信来电,请他们夫妻移居澳洲。于是夫妇俩经过商量,才决定移居澳洲,随大儿子生活。当然这只是第一个原因。第二则是因为,梁羽生多年忙于写作,身体劳累,得上了糖尿病,再加上在香港应酬多,他本人又大是“贪嘴”,致使病情有所发展,所以梁夫人想让他好好休息一下。澳大利亚糖尿病人特别多,老两口都觉得当地医生经验丰富,医疗技术也必然过硬。而澳洲的不尚应酬的环境,或许能促使梁羽生真正“忌口”,从而把病情控制好也未可知。谁知,梁羽生甫到澳洲,便没有得到“安宁”。他引起了当地华人社会的一阵热潮。例如,《新报》记者鲁河维就有一篇《澳洲访梁羽生》的专访,于1987年12月31日发表在该报上。

  在悉尼的街头和中国餐馆里,梁羽生完全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每天都在那里散步、聊天,渐渐就成了当地华人文化圈的中心人物之一。悉尼有个“十圆会”(取“拾缘”意),是由当地华侨发起,梁羽生移居悉尼后参与此会,不久就成为了“十圆会”的核心人物。会中有位青年会员,人称“坤哥”,是梁羽生的文友,也是当地某中文报刊的专栏作家。某年春节,香港歌星陈洁灵到澳洲献艺,因为感激梁羽生的照顾,讲了不少感激的话。后来这位坤哥便在聚会时当作闲话提及,梁羽生即就此事送了他一副对联,用粤语方言写道:

  坤哥好唎嘢嗡嘢;

  灵妹多情独注情。

  联语谐趣幽默,令“十圆会”众人大笑不止。后来,这位坤哥就以此联作为引子,对梁羽生又大做了一番八卦文章。

  1988年1月,台湾那边传来了“对大陆出版物解禁”的好消息。这意味着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可以正式登陆台湾,而不是以那种“小册子”的形式了!果不其然,正当大陆的许多作家还为这个好消息陶醉着的时候,台湾《中央日报》的副刊就开始连载《还剑奇情录》,特请八十高龄的台湾大学前中文系主任、著名书法家、鲁迅门生台静农题字,并且是于该年1月2日开始,其反应速度之快令人大为惊叹。同月18日,台北文学界、戏剧界联合召开“解禁之后的文学与戏剧——以梁羽生作品集为例”的座谈会,研讨会的重要论点之一是“解禁可望弥补文化断层”,与会者《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认为:“由梁羽生作品集的问世,可见已到了‘武侠小说研究学术化’的时候,并且由专人研究撰写武侠小说发展史。”(台湾《民生报》,1988年1月19日)梁羽生虽然因种种原因没能出席此次会议,但他还是特别嘱咐说,各位能以他的作品为例,举办慎重而有意义的研讨会,他感到非常荣幸,并向大家问好,最后则预祝台湾中视的《天山英雄传》旗开得胜。继《中央日报》之后,台湾的民营大报《联合报》也开始刊载《塞外奇侠传》;另一民营大报《中国时报》则从八月开始,连载《武林天骄》。该年7月下旬,梁羽生终于有了一次赴台的机会,与台静农等名家共聚——参加台湾《中央日报》主办的“武侠小说算不算文学”座谈会。

  1991年2月,梁羽生回港探视,与金应熙会面。这是二人最后一次会面,梁羽生走后不久,他因急性心肌梗塞于一九九一年六月与世长辞。六年之后(九七年七月),梁羽生写了一篇《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来纪念这位亦师亦友的学者,这篇文章是梁羽生所有“非武侠作品”中,最长的一篇。“写毕,不觉潸然泪下。”(刘维群《故地重游,满载而归——移居悉尼的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访问记》)

  他这次回香港,除了见到金应熙外,还得到文友卓琳清相赠的集句联,联曰:“长为异乡客;莫学武陵人。”意思是期望梁羽生虽远涉异域归隐后,不要忘了故园,去做陶渊明《桃花源》中的“武陵人”。梁羽生遂书他当日题澳大利亚悉尼市某唐人街牌坊的一联作答:

  四海皆兄弟焉,何须论异族同族;

  五洲一乾坤耳,底事分他乡故乡。

  梁羽生承认,所谓的“索笔逃名”,确是他移居澳洲离港时的心境。人到晚年,早已将名利置于脑后,只想找个清静、舒适的所在安享天年了。其心胸之广阔自非一般老者所能及也。

  1993年4月2日,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在北京分九轮举行,梁羽生应邀赴京做特邀嘉宾,并赋了一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九三年春,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余应邀作壁上观,为赋此词,以纪盛事。)

  四海皆兄弟,情注一楸枰。喜看橘梅竞秀,棋国任纵横。来自天南地北,打破语言隔阂,谈艺斗心兵。九战风雷激,笳鼓动神京!

  帅棋立,擂台建,会群英。亚欧美澳名将,纷纷撼坚城。但有十连霸在,不许雷池轻越,谈笑复清平。其运今昌盛,国运亦当兴。

  看罢棋赛,在回程经香港和故旧聚谈时,梁羽生仍念念不忘作对联。例如,他见到旧友罗孚时,没聊几句便说道:“金庸可以对石慧;你呢,可以对杨继业。”原来,罗孚本名叫罗承勋,杨继业则是历史人物,罗承勋对杨继业,正是一副人名巧对。想那杨继业乃是建功立业之人,而罗承勋却毫无功勋,只能愧对杨继业老令公而已。二人笑了一阵,梁羽生又对罗孚说:“可以找一个人对李后,这个人就是张先(宋代词人)。李后对得起张先么?对得起——如果李后是李后主抹去尾巴,不就是比张先更大的词人了?只怕张先还自惭对不起这个李后呢。”于是二人又复大笑。

  1994年1月23日,梁羽生应邀在悉尼作家节与金庸一起主持“中国武侠小说专题研讨会”,并就新派武侠小说的前途问题发表乐观看法。在谈及“把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话题时,梁羽生说:“在谈到‘港台冲击波’的时候,也大都提到了金庸、梁羽生以及另一位已经去世了的台湾武侠小说家古龙的名字。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我们的嘉宾金庸先生……”

  “开风气”这三个字,日后屡次被媒体引用,任何对梁羽生的报导,在介绍他时似乎都无法舍弃这三个字,这诚然是不错的,梁羽生确实是开风气者。可是,梁羽生真的“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者么?

  悉尼的华籍文人黄惟群,是梁羽生好朋友,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个研讨会上。黄惟群后来写了一篇《梁羽生先生》回忆此事时,道是:“一九八七年我刚到悉尼,朋友告知,梁羽生先生现已封笔,隐居悉尼,问我想否前往拜见。我推辞了,我想的是:他是名山大川,而我仅为初出茅庐的小卒,相去甚远。第一次见他,是在一九九四年澳洲作协第一届发奖仪式上,他给我的印象全然不同想象:面慈目祥,说话随便,声音响亮,大家风范,却又让人感觉可近。那天他的发言,说到了‘各领风骚数十年’,意在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勉励。但那时,我也只是远远望见他而已。”

  同年六月,梁羽生被查出患有膀胱癌,切除后复发,只得再次动大手术,幸好基本痊愈。对于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来说,若没有过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哪能挺到现在?幸好梁羽生晚年信奉基督教,虔诚的宗教精神及家属亲友的照顾,使他受病难打击仍能屹立不倒。

  1995年秋,中国武侠小说研究会授予梁羽生最高奖“金剑”奖。

  1996年11月8日,悉尼中华文化中心成立,梁羽生题写大堂楹联,黄苗子手书。

  1998年4月27日,梁羽生在家整理旧稿,忽然翻出了一篇《黄苗子的打油诗》,此文系梁羽生用另一个笔名在八年前发表的,尚未经黄苗子过目,于是梁羽生电传请正。黄苗子当日即以一首打油词代信作覆,其才思之敏捷,令梁羽生大为赞叹。黄苗子既是散文家,也是书法家,香港天地出版公司出版的《梁羽生小说系列》,封面题字就是他的手笔。梁羽生与黄苗子先后移居澳洲,黄苗子在布里斯班,二人虽然很少见面,却经常以传真联系。

  同年10月,梁羽生为即将出版的散文集《笔花六照》写了一篇序,其中首次谈及了他唯一一篇未正式出版的武侠小说《武林三绝》,说是目前还需要修改一下,不能出版。

  1999年春节之际,梁羽生决定回港探视。抵港不久,天地出版公司总编辑颜纯钩和副总编辑孙立川即约请他聚面叙旧。于是众人济济一堂,谈笑风生。颜纯钩写了一篇《是真名士自风流》(《大公报》1999年2月14日),作为梁羽生《笔花六照》的读后感:“一只手写武侠小说,一只手写散文,这在他们这一代作家中,本是艺高人胆大的事。但在后辈读者看来,能如此成功驾驭中国文学中的众多体裁,运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巧妙融汇艺术通感,实在是匪夷所思的大本事。”孙立川是《笔花六照》的责任编辑,虽在天地出版公司任职多年,却是首次与梁羽生见面,索性以此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其文上来就说:“与梁羽生先生神交多年,还曾受命代表他去领了一个文学奖,但从没机会当面向他讨教。近顷,梁羽生先生由隐居地澳洲悉尼归来,终有缘得以拜谒,既一尝夙愿,又亲聆梁羽生先生的咳唾珠玉,获益匪浅。”孙立川原是福建厦门人,曾留学日本获博士学位。后于九十年代移居香港,在天地图书出版公司先后任高级编辑和副总编辑。他与金庸十分熟识,《明报》月刊于九七、九八年间连续刊载的《金庸·池田大作对谈录》,就是由他翻译、整理的。

  与梁羽生见面没几天,孙立川恰好遇见了金庸,便告诉他梁羽生已经返港。金庸听了随即提议道:“不知梁羽生何时有空,我想请他一聚。”孙立川闻言马上告知了梁羽生,当下确定,聚面地点就在香港跑马地一家著名的高级西餐厅“雅谷”。由金庸作东,宴请梁羽生。出席这次宴会的除二人各自的夫人之外,还有曹骥云夫妇与儿子曹捷夫妇,以及“牵线人”孙立川。

  曹骥云原是《大公报》的副总编辑,与梁羽生、金庸是老相识。他此时已从《大公报》退休,而聘至《广角镜》任总编辑。他的儿子曹捷在《明报》上的“时代”杂文版开有专栏《黄金冒险号》,是香港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作家之一。

  在“雅谷”吃完饭後,金庸原本与梁羽生约好下棋,未料自己身患感冒,甚觉不适,对弈数局后,只得将此“世纪之棋”作罢。梁羽生别过了金庸,就坐上广九直通车,到广州时已是傍晚时分,便入住白云宾馆。在其后几天时间里,他依次与众多旧友新知相会,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山大学“黑石屋”招待所的一场聚会。在这里,梁羽生遇见了金应熙的夫人邹云涛及其儿子。谈起往事及近年来关于金应熙评价的争论,大家都不胜感慨。斯人已逝,盖棺论定,总是一件难为之事。但忆及往事,彼景彼情,却都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在梁羽生返悉尼临行的前一天,受到被香港圈中人称作“联痴”的杨瑞生的宴请。杨瑞生还带了一位青年书法篆刻家张醒熊作陪。这位“联痴”只有中学学历,凭自学成为香港首位监狱翻译官,在香港电台工作二十余年,并曾任亚洲电视董事及丽新制衣集团董事兼行政总监,委实是一位经商成功人士。

  和梁羽生一样,杨瑞生也是酷爱对联,造诣深厚。二人凭联相识,常以联句相赠。杨瑞生是把梁羽生视为“偶像”的,而梁羽生在为杨瑞生一本关于对联的书作序时,写道:“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联迷是羽生。”为表谢忱,杨瑞生特地撰了一副“复数嵌名联”,在此次香港之会上赠给梁羽生。其联曰:

  文翻北海,望重南洲,羽扇纶巾萍踪现;

  统览无俦,思潮不绝,生花妙笔侠影留。

  此联上下联首两句各为自对;第一、三句首字分别将梁羽生的原名“文统”和笔名“羽生”嵌入,同时末二、三字又加入其小说《萍踪侠影录》的书名,是对梁羽生全面生动的写照。在这次见面前,杨瑞生特地请长于雕刻的书法家张醒熊将该联篆刻在一对长竹板底之上,赠给梁羽生。因竹联甚重,他们请梁羽生过目之后,又带了回去,随即从邮局航空寄至悉尼梁宅,实在是意切情重。这副对联,此后一直立在梁羽生的书房里。

  2000年,悉尼作为会场举办奥运会。恰是在奥运前夕,《少年文摘》的几名记者(注:当时《少年文摘》还没有创刊)在赴澳洲进行一项文化交流活动时,拜访到了梁羽生。回首自己在武侠小说方面的创作历程,梁先生给记者出示了他曾写过的一首新体诗来表达他的真切感受:

  上帝死了

  侠士死了

  西方与东方

  好像都有同样的依恋

  因此有人说武侠小说只是

  分类的荒谬剧

  正派侠士只是理想的梦幻

  但我相信那会是真实的存在

  因为我在年轻人的身上

  看到侠士的襟怀

  因为他们善用自己的幻想

  不是依靠别人的脑袋

  如侠士之敢于傲视世界

  “梁先生知道我们即将创办《少年文摘》杂志,采访快结束时,还特别要记者转达对《少年文摘》读者的亲切问侯和致意。并即兴挥毫,书写了他的人生自况嵌名联一副赠与笔者,联曰:散木樗材,笑着云雪飘一羽;人间境异,曾经沧海慨平生!”(《生花妙笔留侠影——梁羽生先生印象记》,《少年文摘》2001年第2期)

  记者走后,梁羽生便将短文《冒险到底》寄回广州,交给了该刊物,这篇文章后来作为附录,登在《生花妙笔留侠影——梁羽生先生印象记》一文之下。该文中提到:“……还有就是一个月前,我做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心脏手术,打开胸骨,把自己大腿和手臂上的两棍血管接驳到心脏两条完全堵塞了的血管上。我今年已经74岁了,身体有三大致命‘杀手’——膀胱癌、心血管硬化、糖尿病,任何手术都对我有着威胁,可我还是毅然去动了手术。这是冒的一个生命的险。”

  2001年里,《南方商报》的记者李钟声,在悉尼参加粤版图书汇展时,偶然见到了七十七岁高龄的梁羽生。“……梁羽生先生在书展剪彩仪式上虽然站了很久,仍然神采奕奕。他对广东近二十家出版社送来数百种新书到悉尼展销,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他说,大陆的出版业这十多年来发展得很快,出版了很多好书,装帧印刷也很精美。比如,家政、医药、教育辅导读物等许多实用书就越来越受欢迎。总之,大陆的出版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市场,越来越重视读者的口味,也越来越注意与国际出版界接轨了。”(李钟声《悉尼邂逅新武侠泰斗梁羽生》,《南方商报》)

  当记者问起梁羽生“这些年来是否在继续写武侠小说”时,梁羽生说现在主要在整理旧作,并且每天仍然抽八个小时读书。“他阅读的范围很广,对大陆文化界的动态非常了解。他说不久前刚刚读过卫慧的《上海宝贝》,觉得该书内容很无聊。”“许多读者只知道梁羽生是武侠小说作家,很少人知道他还是古诗词楹联专家。梁羽生说他早年是专门研究楹联的,在台湾出版过好几本研究楹联的专著。近几年,他花了大量时间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二段引文出处同上)

  2003年8月初,悉尼麦觉理大学高级讲师张典姊经过一年半的精心策划、研读和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后,终能如愿以尝地在麦大正式开讲中国武侠课程。根据报道,麦大里有近六十人报读这一课程,并且都是该校攻读学士学位的正式生。该校亚洲语文系主任邓尼尔·凯纳教授称,这门课是澳大利亚各大学中首创的中国武侠小说课。

  “在开课首日,张典姊女士特意邀请到了梁羽生来为《白发魔女传》题词做解说,麦大人文学院新任院长克利斯蒂纳·斯莱德教授也在百忙中特意来做开场白捧场,并祝贺这门课开办成功。梁羽生夫妇甫进场时已赢得了满堂掌声,连走廊上都挤满了人,进不了场的人只好在门外听听声音。张典姊介绍了她去年一、二月间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与有关学术机构的交流和探讨武侠小说的流派及对中西文化的影响。她还介绍了梁羽生先生的著作及社会对他的尊崇。随后,梁羽生先生以洪亮的声音、江湖的豪情回溯他写武侠小说的起因和来龙去脉。他讲话很幽默,提到早年在香港时曾长期以一女人的化名在报章上回答读者的投书,没有人知道这女人就是梁羽生。这类幽默赢得了满堂的笑声与掌声。”(《悉尼一大学首开武侠课 梁羽生解说赢得满堂彩》,中新社悉尼2003年8月8日电)这里所说的“以一女人的化名在报章上回答读者的投书”云云,便是上文提到过的《李夫人信箱》了。

  2004年11月3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香港的岭南大学举行了第三十四届学位颁授典礼,一次迎来了四位荣誉博士。这四位博士分别是:粤剧明伶芳艳芬、武侠宗师的梁羽生、慈善家方润华以及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香港岭大对这四人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以表扬他们对法制、文学、教育、艺术及社会的贡献。四人在获得荣誉博士学位后,立即变成“大忙人”,被各方的亲朋好友拉去拍照,更有在场人士向他们索取签名。他们都坦言,成为荣誉博士后十分兴奋。

  梁羽生说道:“非常开心,有很多朋友都有来”。“不过,梁羽生指出,自己已经八十多岁,不会再有新作品面世,相信会令不少武侠小说迷失望。被问到目前由徐克执导的《七剑下天山》影视系列,正拍摄得如火如荼,梁羽生说,自己没有直接与徐克联络过,但有份参与制作的张鑫炎则是自己的好朋友,经常有向他‘报告’拍摄进度。”(《梁羽生等获荣誉博士学位》,中国新闻网12月1日电)

  12月14日下午三点半,天地图书公司执行董事刘文良先生,带着《今古传奇·武侠版》的两名女编辑陈青眉、傲月寒,抵达梁羽生下榻的酒店。梁羽生的所有作品改编,都是由这位刘文良先生打理的,二人关系自是非比寻常。九八年除夕,刘文良请梁羽生撰春联,要求联中要嵌入“天地”、“读书”、“虎年”等字眼在内,还要有和读者同庆新春的好意头,梁羽生便写道:

  读好书,天地间无上乐趣;

  迎新岁,虎年里大展宏图。

  说到天地图书公司,不禁由想起另外一副梁羽生所作对联来。

  求他海宇施航渡;

  赐我松龄伴蔓芝。

  某日,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董事长陈松龄与夫人蔓芝一同宴请梁羽生夫妇。席间,梁羽生未沾滴酒却诗兴大发,即席作了此联,赠与陈松龄夫妇。此联以单嵌法,将陈松龄夫妇二人之名括于下联,却毫无斧凿痕迹,确实令陈松龄夫妇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今古传奇·武侠版》的这次采访,应该是截至目前最新近、最正式的一次采访了,其收获自然不菲。二位女编辑与梁羽生合照了不少照片,并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梁羽生还特意为该刊编辑凤歌的作品《昆仑》书写了题目、为大陆知名武侠论坛“清风阁”题字。

  文章至此,可以停笔矣。最后再引一联,算是收尾:

  散木樗材,笑看云霄飘一羽;

  人闲境异,曾经沧海慨平生。

  此联为梁羽生所撰的嵌名自况联,请香港书法家陈文杰书写后,悬挂于屋中。联意是说,大而无用的散木叫做“樗”,处在材与非材的位置之间,反得以免砍伐而静观世变,典出《庄子》。此联除了在联首以鹤顶格嵌入“散人”二字外,又在联末以燕尾格嵌上自己的笔名“羽生”,显然是以自况“清静散人”而满足了。此所谓:“联如其人,人如其联”也,甚称妙绝!

  关于笔者对梁羽生武侠作品的一点浅见,请看《重读梁羽生先生·武侠作品卷》。